“將企業打造成與城市地位相匹配、值得武漢人驕傲的品牌企業、百年企業,是我們的夢想和追求。”市政集團董事長謝先啟,語氣鏗鏘而有力。
“豐富和發展了拆除爆破的基礎理論和技術體系,成果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地位,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
由中國工程院馮叔瑜院士、汪旭光院士、王夢恕院士等21名院士、專家組成的高規格鑒定委員會,對由武漢市政建設集團牽頭完成的“復雜環境下城市超長高架橋精細爆破拆除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技術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2013年5月18日,這項技術在武漢經開區沌陽長3.5公里的沌陽高架橋爆破拆除工程上,得到成功應用。
現在,緊鄰沌陽高架橋的三環線西段改造工程,已經全面動工。投資57億元的三環線西段綜合改造工程,北起長豐橋,南至鸚鵡立交,全長約14.2公里,橫貫武漢開發區、漢陽區及蔡甸區,是武漢西南板塊的重要連通道路。
三環線西段改造工程,由武漢市政建設集團采取BT的方式承建。一般來說,只有現金流充裕、經營業績好的優質企業,才能采取此種經營模式。
一前一后,兩個緊鄰的項目,折射出武漢市政建設集團近年來的發展思路。
武鋼、武船、武重……在武漢,有這樣一批建設于建國初期,并享譽業內的企業,他們被稱之為“武字頭”企業,是武漢產業的脊梁。“武字頭”企業,提升了武漢在各自領域的話語權,為城市贏得了聲譽,它們也成為城市的象征。
老“武字頭”已不可躋身,新“武字頭”尚可期許。“漢軍威武”,是球迷對武漢足球的期待,也是武漢每一個有抱負的本土企業的雄心和追求。
長江隧道、漢口江灘、漢陽江灘、東沙連通、地鐵2號線、水果湖隧道、機場第二通道……在這些影響武漢的重大工程項目中,細心的人們會注意到,“武漢市政”這四個字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特色
重視科技
“水果湖隧道應用了錨樁新技術,這項技術是在武漢地區第一次大規模地應用。”“長江隧道工程所需的22950片管片,全部由我們集團研制、供料,這項產品與技術,填補了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區的空白”,“我們和理工大聯合研發的具有吸音功能的高速路面,被建設部授予國家工法”。
近年來,在武漢,凡有市政建設集團參與建設的項目,每每都有新技術得到應用,或是以前的老難題被打破。新技術的采用,不僅提高了工程質量,也加快了工程進度,受到業主們的普遍歡迎。在武漢大型工程建設招標中,“漢軍”成為競爭對手緊盯的目標。
事實上,在技術成為公司“亮點”之前,傳統以城市市政道路工程為主的市政集團,被認為只是“修馬路”的,做的是“苦力活”。市政集團人用“三低”概括“修馬路”時代的特點:施工技術含量低、承接工程門檻低、項目利潤率低。
吃技術飯、走創新路,成為市政集團人擺脫“三低”命運的一大法寶。公司內部,從董事長謝先啟開始,解放思想搞創新,開動腦筋做科研,把技術研發列為公司的發展主線之一。
重視科技,讓市政集團“一鳴驚人”: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創下武漢市屬企業之最。據統計,集團現擁有國家、省、市級工法40余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5項,獲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20余項,董事長謝先啟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思路一變天地寬。掌握了高科技“金剛鉆”的市政建設集團,業務順勢得到拓展:從單一道路修建演變為“上天入地進高速,爆破管片黑色化”,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成為市政建設集團“最大的賣點”。
資本運營
成為“多面手”
以BT、BOT形式承接的機場二通道、國家節能青山環保產業園、雄楚大道、三環線西段改造工程,是市政建設集團實施“三步走”戰略的最新一步。
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具有50余年發展歷史,是我省最大的市政施工企業。長期的修路筑橋,擁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公路路面、公路路基、橋梁、城市軌道交通、房屋建筑、堤防、隧道、機電安裝、機場場道、園林綠化等多項門類齊全的專業資質。
而同時具有對外經營和對外貿易進出口權及基本建設資金項目代建權,可望為集團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武漢市政建設集團新近發展的又一“法寶”。
“通過構建多元化經營格局,呈現出傳統市政、地下空間、高速公路三大主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經營結構日趨合理。”
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近幾年來,企業更是加快轉型,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走資本營運之路,實現從單一施工總承包到投資與設計、施工并舉的科學轉型,形成了集資產經營、投融資、工程施工、房地產開發、工程設計與研發、生產經營瀝青砼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集團企業。
多元化發展的思路和資本化運營舉措,顯著提升了市政建設集團的融資能力和項目綜合運營水平。
據介紹,目前該公司擁有各類施工機械設備2000余臺套,其中地鐵盾構機、移動式瀝青拌合站、銑刨機、攤鋪機、非開挖工程設備在全國、湖北省具有領先水平。
轉型中的新市政,迅速抓住了武漢城建大發展的機遇。30多個子、分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市政道路、橋梁、地鐵、隧道、高速公路、控制爆破等近30類建設領域,年施工能力達100億元。
公司負責人表示,將通過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完善治理結構、規范內部運作、健全經營機制、擴大市場份額,做大做強產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豐富員工生活,履行社會責任,壯大競爭實力,進一步提升國資運營水平。
■ 亮點
12年零返修 市政品質鍛造“武漢質量第一路”
“關山大道十二年無大修,小修幾乎為零,這樣的質量全市少有。”12年前建設的關山大道,讓東湖高新開發區記住了一個企業,“武漢市政建設集團”。
關山大道北起珞喻路,南接武黃公路,全長3.5公里,寬70米。雙向8車道,建于2001年,造價9300萬元。是東湖高新開發區和武漢市東大門的第一條主干道,武漢光谷的標志性工程。
有人說,關山大道是武漢建國以來最好質量的道路,是“武漢質量第一路”。曾任中國市政協會秘書長的果有剛曾經評價關山大道“規模宏大,建設標準高,是我國城市中高標準建設的一條道路”。
而關山大道在建設時,就已經被定位要做上海的“世紀大道”。在規劃上,它承載了N個第一——
武漢市第一條使用改性瀝青的道路,可以耐江城夏季高溫,路面不會烤軟變形。
是我市第一條“無障礙設計”道路,盲道、殘疾人車輛上下坡道……一次建設到位。
第一條管線遷改與道路施工“不打架”的道路。
原地形高低起伏,為了修成這條重要景觀軸線,市政集團對全路進行了“削高填低”。填的最深部位,要“補”8米厚的土。
“關山大道處在湖區,淤泥地質,含水太高。”這樣的地質,就是高速公路上俗稱的“軟基地帶”,不處理,日后會沉降變形。
市政集團決定換土。全線凡湖區范圍的路基,加上視線走廊處的“填低”,總共換干土量達到25萬立方米,全部從十多公里外找來,適合水分要求的土。
“換土,成為我們建關山大道‘自找’的一大麻煩。”當時的項目經理介紹,因為按照施工規范,新填土,要一層層用壓土機壓實,每層土厚不得超過25厘米高。
在關山大道,換土達到8米厚的地方,累計長度超過300米。最終,關山大道驗收數據是:各項質量檢測合格率100%,優良率90%以上。
關山大道用了12年,“至今找不到一條車轍”。創此方面武漢市唯一的紀錄,重要的條件是項目的精細化管理與施工,關山大道是一個“吹毛求疵”的工程,市政集團副總工說。
各項施工中,檢測工作按照“跟蹤檢測”、“復檢”、“抽檢”三個程序進行,重點部位均派專人管理、專人監控、專人操作,并由專人監控記錄,確保每個環節、每道工序100%合格。路面瀝青層還采用了新技術——土工格柵,使整個瀝青面層猶如一張完整的黑色飄帶,避免了日后路面斷開形成裂縫。
“一體的基礎,一體的路面,才有至今無車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