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題為《南寧市最獨特的一座立交橋——交通廳專用》的網帖在網上傳播。記者調查了解,網帖所描述的立交橋的確是一座百姓難以使用的人行天橋,而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廳回應稱“專用”“有歷史原因”。
“專用”天橋帖子一出,網民取向呈現一邊倒,“專用”兩字太過敏感,再度刺痛公眾神經,因此,指責聲音占據壓倒多數。當然,也有對專用天橋理解的聲音存在,而更關鍵的是,一座天橋,兩種心態,用與不用,“天橋”擺在那兒,折射的社會心態卻堪玩味……
理解
專用天橋本有專屬 社會不必放大情緒
客觀地說,“專用”天橋本有“私性”,并無多少公共性質,不住生活區,不在那兒上班的人,根本就沒必要去走那天橋。這就好比在公共通道之外,專為員工開辟了一條專用通道,為保障職工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也無可厚非。因此有當地人回復說,那座天橋對外人還真沒有用。由此而言,看待“專用”天橋就應當堅持“用途原則”和“場地原則”。一方面,天價所建,占用的是內部資源,不涉公共資源,具有“傾內性”;另一方面,場地限制決定天橋的專用性,若以公用性評之則有失公正。這就好比很多醫院,在樓與樓之間搭建了人行天橋,但其服務的對象卻極為有限,除了患者及其家屬,更多就是醫院內部人員往來。然而對于其他人來說卻未必有用,想“公用”也難。
如同一個機關的廁所,盡管辦事人員和路人都可以使用,但更多還是“內部”使用居多。之所以天橋如此不招人待見,倒不是天橋本身的問題,而是各種原因糾結的社會心態,一是“專用”兩字足夠刺眼,使人感覺這是特權思想在作怪;二是這是對公權慣有不信任的一種延續,以至于存在20年的天橋到了今天被人翻了舊賬;三是這其實是一種抗議,在公眾看來,天橋可以有,但必須是先建立一座“公用橋”,才能建立一座“專用橋”,或許在解決自身問題的基礎之上,沒有考量到外界的需要,才是天橋不招人待見的主要原因。
“專用”天橋本有專屬,社會不必放大情緒,因為這樣無助于構建穩定的社會心態,無法消除上下之間的心結。
析因
緣于權力傲慢與偏見
聽說過“專屬車”、“專屬樓”之類,還沒聽說過“專屬橋”。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廳把城市一座人行天橋,變成只能是交通廳工作人員通行,而一般市民根本沒機會使用的“專屬橋”、“特權橋”,令人匪夷所思。
一座人行天橋何以成了“專屬橋”、“特權橋”呢?按廣西交通廳的回應是,專用“有歷史原因”:上世紀80年代末,交通廳辦公樓建成之后,交通廳大門和交通廳生活區大門正對著,過馬路極易發生危險,為了職工的安全,于是向上級申請建設這座天橋。
這就對了。一是過馬路極易發生危險,二是為了安全才建設這座天橋的。這也就是說,在這個路段,過馬路是極易發生危險的,只有依靠天橋人行才會安全。對這樣一種特定背景,總不能只是對交通廳職工而言,對象應當是全體市民。因為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行天橋被交通廳職工“專屬”了,市民們就沒有“共屬”的天橋走了,市民要想過這段路,只有面對危險。
理論上說,公共資源屬于國家和全體公民,公共資源的使用權應該屬于公眾。在車流如織的市政道路上,利用公共資源修建起來的人行天橋,無論怎么說也是屬于公共設施、公共資源,市民本該享有平等的使用權。而天橋成了“專屬”,就使得公共設施、公共資源變成了小集團的“部門私權”。這種變“公”為“私”,實在是對公共資源的侵占,暴露出來的卻是“官本位”,折射的是權力傲慢與偏見。
我們通常以“橋”來言說官民關系,比如某一政府為民眾做了一件好事,開展了一個有益的活動,總會被官方稱之為“連心橋”、“愛心橋”。這種稱法是對的,因為政府的一言一行,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百姓,因而沒橋也就成了有“橋”。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廳把一座人行天橋變成“專屬橋”,只會讓有橋變為無“橋”,損害的卻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張緒才
質疑
縱有歷史緣由特權亦應破除
凡事多事出有因,南寧市出現區交通廳的專用立交橋當然也不例外,可以相信,也可以理解,無論是為了便于大院式管理也好,為職工安全考慮也罷,畢竟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產物,但因此而感到理直氣壯,顯然就說不過去,難道“有歷史原因”形成的特權就不應該廢除嗎?!
一頭連著辦公樓,一頭連著生活區,既沒有交通擁堵之憂,又有保安站崗放哨,“交通廳專用”天橋極其鮮明地展示出特權庇蔭下的工作、生活何等滋潤,只是,用納稅人的錢建起來的這座特權橋,老百姓不但連享用的資格都沒有,每次出行路過更要為此繞道百米多,怎能不產生社會不公的強烈痛感?
遺憾的是,當公眾終于忍無可忍地提出質疑,當事部門卻沒有絲毫的檢討和愧意,反而強調“有歷史原因”,儼然一副心安理得的姿態,更不用說提出改進意向、設想和規劃了。為什么不可以會同有關方面及其專家,商榷能否拆除崗亭,改封閉為開放式,讓普通市民也沾點光,體現一下官民同樂的境界呢?范子軍
提醒
過時的“專用”應該公共化
其實這種“專用”天橋,全國各地有不少,很多橫跨馬路建設的企業、機關、學校,既為了保障本單位人員過馬路安全和方便,也為了減少天橋建設費用和管理成本,一般建設過路天橋連接的是馬路兩邊的本單位建筑,成為本單位的“專用”天橋,尤其是在幾十年前交通壓力不是很大、社會人員橫穿馬路較少的情況下建設的天橋。事實上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廳的“專用”天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建設的天橋,確實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從這個角度說,筆者認為公眾批評交通廳的“專用”天橋沒有必要,對交通廳來說不公平,社會也不應該從權力自肥角度看待“專用”天橋,應當考慮到當時的現實情況,要考慮到當時很少有普通市民從交通廳門口過馬路的現實,絕對不能簡單地以今天的眼光過分要求幾十年前的落后規劃和交通建筑。
當然在今天,面對很多市民不能使用“專用”天橋,必須橫穿馬路或者繞道而行的實際情況,“專用”天橋也不是就可以一成不變。交通廳應當適應時代發展和現實變化,“專用”天橋應該、也必須走平民化路線、公共化道路,要放寬“天橋”的使用群體,讓廣大納稅人可以就近行走在自己掏錢建設的“天橋”之上,而不是再讓交通廳的干部獨享“專用”天橋。
筆者認為,交通廳或者是市政建設部門,應當從公眾利益出發,對現在的“專用”天橋進行適度改造,改造成人人都可以行走的公共天橋。其實改造工程很小,只要簡單地拆掉一點建筑圍墻,讓“專用”天橋和廣大普通天橋一樣,與兩側馬路的人行道連接起來,方便普通市民過馬路即可。當然作為交通廳的干部可能要付出一點代價,就是從辦公區到生活區,需要多繞一點路,或者多開一次門。
其實“專用”天橋給公共建設提了一個醒,一個是政府部門用納稅人錢財投資建設的任何公共建設,要考慮到公眾利益,不能考慮本部門利益,不能讓用納稅人的錢財投資建設的工程淪為自己的專利和獨享。另一個是城市公共建設在規劃上一定要具備超前意識,不能只根據當前的實際搞建設,必須看到城市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和變化。何勇
建議
歷史原因應當成為歷史
要讓“專用天橋”為市民提供服務并不難,只要在天橋的兩端添加上天橋的臺階就能辦到,只要原有的保安加強其責任心,也并不影響交通廳及所屬家屬院的安全,作為省級交通管理最高機關,能為廣大市民的安全出行提供方便也是一種職責。
國家一些部委辦的食堂都能為周圍市民就餐提供服務,交通廳自己的職工走在“高高在上”的天橋上,卻看著周圍的市民穿梭于車水馬龍的車流之中恐怕也不忍心,古人自己掏腰包建橋都能給鄉親免費行走,何況用市民的納稅錢建造的天橋,拒絕市民通行道理上也講不過去,不要再強調“歷史原因”,現在已經到了21世紀,該翻過去就不要再猶豫,畢竟,“專用立交橋”的歷史客觀地來說也并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