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東西兩條位于地下40米深的排水廊,將“吞”下暴雨給城市帶來的洪水。記者昨日(5月25日)從多個方面證實,北京已經著手準備在城市東、西兩側,各開挖一條從地鐵線下方縱穿的深隧道,用于保證暴雨或洪水來襲時的城市安全。
排水廊深度達40米
市防汛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城的防洪排澇布局將會成為“兩縱四橫、一環雙網、多點兩廊”的效果,除去永定河、北運河這“兩縱”之外,其中的“兩廊”就是兩條深藏于地下30米至40米的排水廊道。
這兩條排水廊或將分別以清河、南旱河為起點,由北向南,連接起周圍的溝、河、渠。這兩條廊道總長約100公里,蓄滯能力可達800萬立方米。西部排蓄廊道起自南旱河、西郊砂石坑,終至永定河,連通西蓄工程、涼水河支流與永定河;東部蓄滯廊道起自清河,終至涼水河,連通壩河、亮馬河、通惠河、蕭太后河等河道及朝陽公園等湖泊綠地。接近城區時,西側的在西三環和西四環之間,和其他排水設施組成了階梯型。東側位置也在東三環、四環附近,更接近正南正北方向,連接起“東排”的主要管網和河道。
“防洪排澇體系在完善和加強現有的排澇系統之后,還將從源頭增加徑流控制系統。”市防汛辦相關負責人說,當雨水降落到地面時,首先降到透水鋪裝地面上,滲入地下后可以直接補充地下水,一部分雨水就留存在下凹綠地上,以及一部分蓄澇區內。
如果雨水將落在硬化地面上,降落在了立交橋內,就會經過泵站留存在調蓄水池中。當調蓄水池的水接近滿溢,將通過排水管網直接進入深層排水調蓄廊道。在示意圖上,這些廊道和地鐵隧道差不多甚至更大。設計師說,目前正在考慮直徑10米的方案,高度將超過3層樓。
排水效果先經系統驗算
預計到了汛期中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所相關負責人會將這兩條深隧的具體方案,放入一套城市排水防澇能力與內澇風險評估模型中測算。這個和北京三維立體圖長得一模一樣的模型系統,會計算出2011年“6·23”、2012年“7·21”暴雨時,北京若是啟用這兩條深隧是否還會產生積水的實景情況。
“如果數據顯示情況良好,那么推進這個項目時就有了理論支撐。”該位相關負責人說。從2011年“6·23”那場大雨開始,市規劃委就已經開始研究在北京布局地下排水管道的可能性。
“7·21”之后,排水規劃專家集中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這次專訪中,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一種體量龐大的地下排水管道已經開始選址,“由于舊城內地面建筑物太多,有可能先在新城做個試點。”
清淤問題需首先破解
“影響行洪排澇效果的,通常情況下是淤泥;這兩條深隧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清淤。”在近期歐盟第七框架計劃會議上,北京工業大學建工學院副院長周玉文說,工程師們正在琢磨通過工程方式,讓雨水“打著旋兒”地流到深隧中,并用離心力將其中的砂石、固體垃圾甩掉。“但如果要做這個項目,提前考慮清淤,又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北京的內澇現象,早在2011年就引起了歐盟的注意。當年,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及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音),聯合就北京城市洪澇災害耐受度申請了歐盟第七框架經費,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歐盟第七框架計劃是歐盟投資最多的全球性科技開發計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官方重大科技合作計劃。周玉文是這個專題中北京案例的項目負責人。
清淤的難度一是在于深,二是在于臟。“現當代國內幾乎找不到一個可以復制的案例來,甚至連類似的都少。”水利系統內的一位相關負責人說,在水利系統,這種工程應該屬于暗渠,相當于暗河,一般只有在河道交叉口才會偶爾出現。南水北調工程中也采用了一部分暗渠,但由于供水管道中的垃圾淤泥遠遠少于排水管道,因此清淤問題要相對小很多。